职业化三十周年,中国足球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 足球观察
体坛经济观察 ◥
作者:月半
本文字数:3280字
建议阅读时间:9分钟
将时针拨回到30年前,1994年对于中国体坛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1994年在广岛举行的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夺得了125枚金牌和266枚奖牌,获得了金牌和奖牌的双第一;中国女足在这届亚运会上成功卫冕,夺得了亚运会两连冠;中国男篮在多伦多世锦赛中首次闯进八强,被分在死亡之组的“黄金一代”创造了历史。
这一年,中国队在亚运会、足球和篮球都取得的不俗成绩,让国人对中国体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期待。1994年4月17日下午,中国体育职业改革的心血,也是中国体育职业化的重要探索,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正式揭幕。
从体制走向市场
当时赛事的名称还不是如今的中超联赛,而是老球迷们更为熟悉和亲切的甲A联赛。1994年甲A联赛的揭幕战是四川全兴坐镇主场迎战辽宁远东,后者当时还是中国足坛“班霸”十冠王。
在这场比赛上半场第12分钟,来自四川队的魏群主罚点球命中。这看似简单的一记点球,实则是中国职业足球史上的第一粒进球。最终,四川全兴和来访的辽宁远东1比1握手言和。就此,魏群和四川全兴一同载入了中国足球史册。
从专业体制转变为职业联赛,是1994年甲A联赛的最大标志。而这个转变的背景,是中国男足在1992年遭遇的“黑色9分钟”。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中,由徐根宝率领的国奥队在吉隆坡以1比3不敌韩国国奥队,未能获得出线资格。这个失望的结果,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广泛讨论。
在这场比赛赛前,“打平就可以出线”的憧憬最终并没有出现,而这句话似乎也在后来许多次重要时刻中出现过,成为国足球迷一个永远可以拿出来调侃的梗,或者说魔咒。
1994年前后中国体育事业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中国男足并没有踢出令高层和球迷们感到满意的表现。因此,中国足球改革成为了彼时的当务之急,而这个落脚点,无疑是甲A联赛。
中国职业足球的萌芽,在1992年的北京郊区红山口“冒了出来”。6月23日至27日举行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被视为是中国足球的“遵义会议”。中国足球要走职业化改革,成为了这届会议各界达成的共识。而一年后的大连棒棰岛会议,则是正式确定甲A联赛成为中国职业联赛。
体育职业化的根本是走市场化道路,即让俱乐部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这个改革,直接让体工大队足球队成为了历史。寻资金,找赞助,卖门票,成为了当时甲A参赛球队的主要工作。
虽然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给行业带来了不少的新风气,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体工队球员上。走向职业市场,这意味着他们的“铁饭碗”被打破了。
不过整体来看,甲A元年的赛事依然吸引了全民的目光,这从现场的上座数据可见一斑。数据显示,1994年甲A联赛首轮在全国6个赛场进行,共有约15万人观看了这轮比赛,其中成都和延吉的观众都达到4万人以上。
整个赛季下来,上座数据依然保持着亮眼表现:甲A元年共进行132场比赛,打进了354个球,平均每场进球达到2.68个;现场观众人数超过220万,平均每场上座率在两万人。这一系列数据,都充分体现了中国足球职业化早期的火爆程度。
联赛稳定是吸引长期赞助商的关键
经过30年风云,参加首届甲A联赛的12支球队,上海申花、北京国安、山东泰山、大连万达、四川全兴、辽宁远东、广州太阳神、吉林三星、八一、江苏迈特、沈阳六药、广东宏远。令人惋惜的是,目前还在征战2024赛季中超联赛的球队,只剩下上海申花、北京国安以及山东泰山这三支。
细心的读者肯定可以发现,上述的12支参赛球队中,除了八一队外,其余球队都有球队冠名商。推动中国足球走向市场,商业化自然是最大,也是最根本的目的。从球队冠名开始,中国足球职业化在起步阶段还算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绩。
而甲A元年的冠名商则是知名的烟草企业——万宝路。1994年至1999年,万宝路冠名甲A联赛。万宝路由此成为中国足球史上第一个联赛赞助商。资料显示,万宝路第一年的赞助费用为120万美元,每年按照10%递增。不过由于1998年的烟草广告禁令,百事可乐取代万宝路成为了1999年至2002年的联赛冠名商。而到了2003年,西门子取代百事可乐成为联赛冠名商。
到2003年收官战后,甲A联赛正式画上了句号,从2004年开始,甲A联赛升级为中超联赛。在甲A升级为中超联赛后,西门子、爱福克斯、金威啤酒、倍耐力、京东网上商城、万达集团和中国平安等都曾经成为过赛事冠名商。而如今的中超联赛冠名商则是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怡宝,后者从2023赛季的官方饮用水合作伙伴身份升级为联赛冠名商。
从甲A和中超的冠名赞助商阵容可以发现,早期是以外资为主导,譬如是万宝路、百事可乐以及西门子,中间有过民企的参与,比如是京东网上商城和万达集团,而近十年则是以中国平安和华润怡宝这样的国企代表成为主角。
当然,中超也在2005年有过“裸奔”的情况。但整体来看,中超还是展示了作为中国体育顶级IP赛事的吸引力。在笔者看来,冠名赞助商阵容的变化不仅体现了中国足球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吸引力,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足球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和问题。
尽管标榜着职业化联赛,但甲A或者说中超,在过去仍然有许多“非职业”操作,这就导致了赞助商的更迭。其背后与联赛的规范性、比赛的观赏性以及中国足球的整体形象密切相关。比如中国足协为了冲击2002年韩日世界杯,取消了当年职业联赛的升降级。取消升降级后令赛事观赏性大幅下降,进而导致赞助商不买单,所以百事可乐选择终止合作。
而2005赛季中超联赛没有找到冠名赞助商的原因在于“假赌黑”横行,令中国足坛滋生了许多乱象。在中国足球负面新闻不断的情况下,试问还有哪一个品牌愿意“花钱买罪受”?由此可以总结得出的是,没有稳定、规范和职业的联赛,就不会有稳定的赞助商——这也是职业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中国职业足球30年的风雨中,整个行业和球迷既见证了盛极一时的中超“金元时代”,又经历过“假赌黑”的黑色风暴。唯有尊重足球发展规律,建立规范性的联赛体系,才是推动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根本。
摆脱“金元”余震,职业化发展还需“接地气”
在中国足球职业化的第30年,中超联赛仍然在努力摆脱“假赌黑”的余震。这一次,中超联赛站在重新出发的十字路口前。
“金元足球”的野蛮发展,使得中超联赛在高速发展中忘记了职业化的初衷——俱乐部自力更生,稳定造血。在一轮又一轮的“军备竞赛”中,无数俱乐部被沉重的运营成本拖垮了。盲目砸钱,不考虑付出和回报的运营成本,成为了俱乐部无力负担的债务,最终解散。
想必不用笔者复述在过去的几年里,因为无力解决债务危机而最终解散的队伍名字。希望这些“逝去”的俱乐部,能够成为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明镜”。“活下去”,是目前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的唯一目标,也是所有行业人士和热爱中国足球的希望。
从1994年到2024年,跌宕起伏的30年过去了,中国足球的职业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进步,甚至有些声音还认为中国足球职业化开了许多年倒车。对于中国足球职业化30年的功与过,相信各位读者心中自有答案。
展望未来,经历了一轮新的“假赌黑”风暴后,中超联赛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这一年的的中超联赛迎来了不少喜人的消息,以华润怡宝和中国移动咪咕为代表的国企在为中国足球“兜底”。在中超联赛重新出发的时刻, 有了国企的“撑腰”,无疑会让中超球队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助力他们逐步走出困境。
与此同时,俱乐部也在积极自救想尽办法提升“造血”能力,像笔者此前曾经介绍过的足浴店“荷塘月色”赞助沧州雄狮,还有广州队开启直播带货和出租奖杯。在危机之下,许多俱乐部都摸索出了一些以前从未有过的想法和出路,最终转变为俱乐部“造血”的重要手段。
在整体经济环境并不理想的背景之下,中国足球职业化需要更“接地气”。相比总想要找到知名大企业合作,与本土小微企业进行合作也不失为俱乐部“造血”的一大手段。毕竟量变可以引发质变。另外,不管是在赞助或者合作的形式上,中国足球俱乐部有更多“接地气”的手段,不仅能够更吸引球迷的关注与共鸣,也能够让足球更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中。
涅槃重生的经典故事听得太多遍,希望这次能够轮到中国足球,讲述自己涅槃重生的故事。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明确建立规范的规则制度,中国足球的职业化之旅,现在出发一点都不晚。
爆料、寻求报道
请加微信或电话:18513666418
巴黎奥运会倒计时100天,中国企业掘金正当时 | 行业观察
霸屏的UFC“中国德比”,能否改写女子格斗“钱”景?| 行业观察
关于体坛经济观察
体坛经济观察是体坛传媒集团打造的一个体育商业全媒体平台,通过提供真实、易懂、硬核、有趣的体育商业报道、分析和评论,不同维度地立体呈现体育跟商业、科技、社会、文化、时尚、营销的关联。在这里,你将跟各个体育细分领域越走越近,产生商业上的碰撞。
体坛传媒集团微信公众号矩阵
【 点击名片 关注公众号 】